学术委员会

儒学人物 > 学术委员会

杜维明

时间:2013-04-12     来源:国际儒家生态联盟

学术职称:

哈佛研究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讲席教授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AAAS

国际哲学学院院士(IPP

 

学术职务: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2008-)

国际哲学联合会(FISP)常务会员(2008-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2008-)

 

学历:

1957年入台湾东海大学,师事徐複观,牟宗三先生,1961年大获学士。

1962年获「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196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师从W.C.史密斯、Bellah(贝拉)等著名学者。

196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8年,获选为美国人文、艺术及科学院院士。

2010年,国际哲学学会(IIP)院士(代表中国

 

荣誉博士学位: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

美国密西根大谷大学

中国山东大学。

台湾东海母校。

香港岭南大学。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at London University

澳门大学

日本创价大学等。

 

荣誉教授:

获得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荣誉研究员)、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最高荣誉顾问)、京都大学、创价大学、拉慢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荣誉教授称号。

 

荣誉讲座:

印度哲学研究会邀请的国家讲座(1995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1998

第十八届世界哲学大会(波士顿,1998

韩国茶山讲座

北京论坛(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发表关于文明对话的讲演(2004

世界宗教史大会(东京,2005

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关西等八所大学系列讲座(2005

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Maimonides Endowed讲座(首尔,2008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2009

国际法哲学联合会第二十四届大会(北京,2009

联合国文明联盟第三次年会(维也纳,2013

 

曾任教职:

东海大学(1967-1968

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71-1981

北京师范大学(1980)、北京大学(1985)、台湾大学(1988)、巴黎高师(1989

哈佛大学(1981-2010)、哈佛研究教授(2011-)。

 

短期讲座:

曾在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史丹福大学、柏克利大学、华盛顿大学、图宾根大学、柏林大学、南非大学、土耳其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高丽大学、南阳理工、印度、马来西亚、巴西等100多所世界的重要的大学讲授儒家哲学与伦理。

 

曾任学术行政:

哈佛宗教研究会主席。

哈佛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862008),

美国夏威夷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顾问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

 

主要学术著作:

《行动中的新儒家思想——青年王阳明》(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Wang Yang-ming's Youth1976

《中庸洞见》(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onfucian Religiousness1976,修订版,1989

《仁与修身》(Humanity and Self-Cultivation1979

《儒家思想:以创造性转化为自我认同》(Confucian Thought: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1985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Way, Learning, and Politics: Essays on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1993

《具体之仁的全球意义》(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 Essays on the Confucian Discourse in Cultural China 2010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2009

五卷本《杜维明文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八卷本《杜维明文集》三联出版社出版(2013六续出版)、《杜维明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六续出版)。

 

获奖:

2001年和2002年,获第十届国际 Toege研究奖和联合国颁发生态宗教奖。

2001年,获第九届国际“李退溪研究大奖”

2002年,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第二届“托马斯•伯利生态宗教奖。

2007年,获得哈佛美国人文学者协会颁发的“杰出人文学者终身成就奖”

2007年, 2009年,获中国首届“孔子文化奖”

2012年,获首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等。

 

简略传记

杜维明, 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成长于台湾。

杜维明是当代儒学思想家,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参照各轴心文明及非轴心文明的多元核心价值,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哲学。杜维明教授倡导“文明对话”,构建“对话文明”的论域,定义了中华文明具有“学做人”的文化特质及兼容并蓄的文化能力。杜维明同时解构了“文化中国”的概念,使其超越了地域与政治的版图,为研究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及文化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杜维明教授创造性地转化了儒家传统,开拓了“第三期发展”的宽广视野。1985年杜维明在北京大学讲授儒家哲学课程,萌发了大六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意识。他还在全球一百多所著名学府任教与讲学,为各类重大的学术活动做主旨报告,实践了儒家“做学问”的精神与方法,为儒家伦理开辟了新思路,为儒家的“心学”在认识论及科学理性的领域中提供了新观点。杜维明是国际上最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杜维明开展的讨论:

文明对话——人类各文明此消彼长,强势的霸道,弱势的扭曲,文明冲突甚至比版图扩张,经济侵略更为常见。杜维明倡导“文明对话”,进行了精辟的理论探研,主张做学问,并长期身体力行,从各国大学开始,逐步推广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退休领袖行动大会,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团体,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理念的对话与交流。杜维明创建了“对话的文明”与“中国是一个学习的文明”等理论与概念,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卓越的贡献。

    “文化中国”跳出了地理版图与政治版图的概念,以文化为核心,凝集了两岸三地,海外华人,与中国既没有婚姻,也没有血缘关系,但关怀中国文化的各国人士。杜维明教授的高瞻远瞩,为这一论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

    现当代哲学的主导语境源于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明,价值判断基于理性判断,逻辑推理。中国,乃至于东方的传统哲学的思想与智慧全部都如同半月的暗面,由于角度不同,光芒被暂时遮掩。尤其是深受启蒙主义影响的当代中国人,常以欧美文化中的长处与自己传统文化的短处比较,如民主,人权,自由,选举与权威主义,裙带关系,男尊女卑。杜维明深入学习,在充分承认启蒙思想具有普世价值的前提下,明确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智与智慧同样具有普世价值,同样应该得到世人的敬重,如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学的“慈悲”,道家的“自然”。即梁漱溟之后,杜维明是来到北京大学讲授儒家伦理课程的第一人,指出“儒家哲学思想在现代转化的同时也会转化现代,它将走向世界,得到更广泛的实践”。

没有杜维明长期不懈地努力,没有杜维明的做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会复兴,哲学思想的“满月”情景同样也必将会出现。但是,正因为有了杜维明教授,有了杜维明的理论与实践,“复兴”的速度,“满月”的色彩一定会大不一样。

 

 儒学创新与现代转化:

杜维明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的实现,除了需要内在主体在自我修养中不断深化外,还需要在外在人际关系的层层拓展与交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转换。「自我转化」是思考的起点,它对儒家的「自我」意涵作了深度挖掘,将儒家的「自我」分析为身、心、灵、神四个层次。他指出:儒家之「修身」和「修己」是同义语,「身」与「己」有时可以互用,「身」即是「自身」的间称。并指出:「身体」或「身」、「体」,在儒家传统中是极丰富而庄严的符号,非body可以代替。所谓「以身体之」,可以想「身」所隐含的「体验」之殊义。儒学中的「自我」(self),不是封闭且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转化的过程。儒家的自我超升,绝不是离身心以成就神灵的模式,而必须以「身」体之,才可知「心」,才可觉「灵」,才可明「神」。身、心、灵、神四层次不是截然分离的四阶段,而是一个连续过程中互相融贯的四度超升。而这种自我的四度超升,就是自我「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杜维明继承牟宗三儒学发展三期说,对儒学第三期的前景,曾有明确的展示。他用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轴心时代」思想,说明从先秦到西汉,儒学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并用日本学者岛田虔次(しまだ けんじ)的论断,指出宋元明清儒学,是东亚文明的集中体现,是针对佛教文化挑战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而对于第三期儒学的发展,则以爲是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回应。

    杜维明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对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对儒家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及现代化的不同类型、多元的现代性等宏观课题展开探讨。他的研究,不仅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及文化思考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对于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的理论建设,亦具指导意义。

    杜维明指出:儒学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儒学是否能经过纽约、巴黎、东京,最后回到中国。儒学只有在这些文化中生根,才能以康庄的姿态回到中国。儒学要在这个时代得到真正的发展,想要确立新儒家哲学与人类学的地位,必须通过与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达成。具体而言,在超越层面上,儒学需要与基督教展开对话;在社会政治层面上,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展开对话;在深度心理学层面上,则是需要与弗洛依德主义展开对话。

 

孔夫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中国人的「道」,有情有信;普天下的「公」,古今一理。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杜教授以大中华为背景,同时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在当今世界,他所推行的「道」,必将越来越能显现其普世的价值和恒久的魅力。

 

责任编辑:淡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