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朱汉民
1996年8月25~27日,为隆重庆祝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湖南大学、湖南孔子学会、长沙市对外交流协会、岳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50多名专家教授汇聚岳麓书院,共同探讨“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这一重大学术课题。
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0多篇,会议期间,李学勤、狄百瑞、庞朴、杜维明等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其他专家教授亦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和分组讨论。到会学者态度认真、讨论热烈,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这里拟将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观点,综合论述如下。
一、儒家教育理念及其人文精神
这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儒家教育理念,不仅仅因为岳麓书院是儒家教育理念的基地,更重要的是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先生所说,教育是人类的永恒的第一需要,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永恒的第一手段。而且,教育在儒学中尤其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先生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周礼》司徒之属师儒,以教育为本职。所以儒学与教育本不可分,儒家教育体现了儒学的根本精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狄百瑞先生认为,教育与经世是儒学对社会所负的最主要的责任,也是它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此次会议首先讨论教育的问题是很恰当的。北京大学万俊人先生甚至认为,儒家学说首先是一种教育学。因此,尽管到会的学者分属不同学科领域,但他们均对儒家教育理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儒家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和观念系统是什么?庞朴先生认为,孔子及儒家教育理念的最大特色,在于以“成人”为目的。孔门的教育内容即文、行、忠、信,是为了培养所有的人成为真正的人或完全的人。他进一步指出,孔子的华夷之别,并非地域、种族的区别,而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方能“成人”。安徽师大臧宏先生肯定“成人之道”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分析了孔子、荀子、柳宗元、王夫之的“成人”学说,证明儒家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均是围绕“成人之道”而展开的。万俊人先生认为,孑L子所创立的是一套具有强烈实践理性特征的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系统,也就是合才智培养与道德培养为一体,贯内在心性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他提出,喻文于德,喻乐于教,喻教于本性内心,喻德于义礼外行,是儒家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
入会学者还探讨了儒家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精神及各个方面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姜广辉先生分析了儒家礼教的意义,他认为习礼是儒家陶冶情操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说,礼仪是表现敬重的形式,而对待人生必须要有这种敬重的态度。礼教的意义是帮助培养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应反对封建礼教,但不应反对礼仪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张践先生探讨了儒家教育理念与中国宗教精神的关系,认为儒家的“德育至上”影响了中国人“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心态,“中庸”影响着国家“和而不同”的宗教政策,“经世致用”影响了“神道设教”的实用主义。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左右着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湖南大学朱汉民先生则探讨了儒家“道”、“学”、“术”作为基本教育理念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试图揭示儒家教育传统中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慧启迪、价值信念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到会学者大多肯定,儒家教育理念表现出鲜明人文精神。武汉大学郭齐勇先生认为,儒家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刘虹女士则从历代科举对策试卷中,探讨儒家人文教育如何对士林阶层的精神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人生选择、理想追求及终极关怀等。台湾辅仁大学滕春兴根据儒家人本教育思想总结出几项教训,包括教育之目的在教人成“人”;教育之任务在发展人性;教育之功能在培养人格;教育之效用在改善人生等。五邑大学刘兴邦认为孔子的人文教育包含了人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对“诗教”、“礼教”、“乐教”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邹昌林先生则探讨了儒家礼教思想的人文价值。
二、儒家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儒家教育理念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历史变迁,儒家教育在各个时代自然会有不同的体现。这次会议对此也作了深入讨论。
李学勤先生认为,儒学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其后又经历汉唐经学、宋明道学、清代朴学等。但是,儒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培养为现世所用的人才,则是一贯不变的东西。
入会的专家学者分别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家教育。河南大学苗春德、程凯先生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救世思想,认为孔子将教育问题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加以考察和解决,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教育救世的大教育观。台湾政治大学曾春海教授探讨了《易》教的人文精神及时代意义。他主张在《易》经的人文精神的感召下,树立人、天、地和谐感通、人与人以同理的心情的心,互敬互爱互助,共济于光明中正之德的人文理想。河南社会科学院崔大华先生探讨了儒学的最初传授,认为孔子晚年的三个学生子夏、子游、曾子传授儒学的不同特点,子夏重典籍,子游重礼仪,曾子重道德哲学,他们确立了儒家教育的基本方面。台湾成功大学周行之先生探讨了《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他认为《吕氏春秋》萃集先秦诸子之精要而成一家之言,但在教育方面是以儒家为主而有合乎时代的发展,从其整体看,《吕氏春秋》是封建时代所谓“帝王学”的教科书。中山大学梅焕庭先生探讨了宋代理学兴起完善的过程,以及宋代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深刻变化。湖南大学章启辉女士论述了二程理学教育思想的平民化倾向,她认为,二程的天理论、人性论肯定了教育的普遍意义及客观可能,二程还修正了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均体现其教育思想的平民化倾向。台湾辅仁大学邬昆如先生着重探讨了谭嗣同对儒家教育理念的省思,他认为,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谭嗣同一方面“解构”了传统道德文化核心的“仁”,另一方面又以“重建”的方式,重新理解“仁”的概念,来解决个人“为人处世”,以及群体“复兴中华”之道。另外台湾成功大学蔡茂松先生探讨了朱子的四端七情理发气发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蔡方鹿先生探讨了朱熹经学的特征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王煜先生论述了泰州后学陶望龄的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三、书院教育
这次会议缘起于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书院教育自然是许多专家学者热心探讨的问题,其中亦有许多重要观点。
关于书院的性质、地位、特点、类型,一直是书院研究的重要方面。湖南大学陈谷嘉先生论述了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特点。他认为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书院综合了传统的官学、私学,同时又是包含多层次办学的教育体系,并具有多种功能。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先生探讨了宋明书院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认为书院的根本任务是讲习儒家之道,以培养精通儒学并能躬行实践的圣贤之徒。所以,书院既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又是向官方贡献方策、人才,向人民传播儒家文化的媒介。西北大学赵旗先生则探讨了宋代书院和理学的关系,认为理学借书院得以传播和发展,其原因是理学家不能长期立足于官学教育,不得不另从书院寻求发展。湖南大学邓洪波先生以书院办学的社会背景为依据,将中国书院的类型分为家族书院、乡村书院、皇族书院、少数民族书院、商人书院、社团书院、侨民书院、华侨书院、教会书院。
书院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教育组织,到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探讨。美国丹尼森大学秦博理(Barry Keenan)讨论了清代长江中下游书院的日记教学法,他认为汉学家要求学生按期将学术想法记录在个人笔记中,这既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动力,巩固师生关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朱荣贵先生研究了书院学规,他认为从学规中最能看出书院的自由讲学的传统,以及书院注重礼仪、道德修养、亲师取友的教育方式,书院和政治及社会的关系。另从学规内容的改变,可以看出历史上书院的官学化过程。厦门大学刘海峰先生探讨了书院与科举的关系,针对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认为书院具有反科举精神的观点,他认为多数书院重视应举入仕而不是与科举对立,总是以培养众多的进士举人为荣。中国台湾大学高明士先生则研究了书院祭祀的教育作用,他认为书院的祭祀空间,是与讲堂的教学空间分立,其意在提示教育活动并非纯粹的书本教育,学礼也是教育的重要项目。这说明在传统教育中,人师比经师更重要,人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另有许多学者还对具体书院作了诸多探讨。如湖南大学杨慎初先生探讨了岳麓书院建筑文化特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王兴国先生研究了郭嵩焘与湖南近代书院的变革,江西教育学院李才栋先生考述了《白鹿洞书院志》,黄河文化研究院张存生等先生探讨了河南的理学与书院教育,湖南师大杨金鑫先生探讨了张拭与城南书院等。
此外,也有学者探讨了书院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湖南大学高峰煜女士认为,下个世纪的教育将既重视发展个性、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而书院教育以自学为主,学规与考课进行教学监督,讲会、会讲以解决疑难及进行学术切磋,都可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可借鉴的形式。中南工业大学吕锡琛先生则探讨了古代书院的德教传统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四、中西教育比较及儒家教育的传播
这次国际会议的题目是“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这当然会涉及中西教育比较、儒家教育在国外的传播等问题,到会学者在这方面亦有许多新见。
首先,在中西教育理念、制度方面的比较,是受到学者关注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李军先生认为,孔子教育学说的精髓在于教人做人和乐于做人,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寓教于智、寓智于德、寓教以乐的教育理念和传播,它区别于西方教育重视物我关系,突出个性。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先生则对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了比较,他认为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均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放性和研究性,体现了中西教育发展的某些共同特征。但由于历史文化差异,欧洲中世纪大学明显体现出职业分途的教育意识,而中国书院更多表现出伦理本位的精神,另在讲演辩论、自修问题、学术探讨等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万俊人先生认为,在人类教育史上,儒家教育理念不同于西方,儒家的“智”更近乎经验直觉和常识分理,是一种“实践理性”,西方的“智”更近乎经验哲学理智和理论真理,是一种“纯粹理性”。站在现代文化价值立场上来看,儒家智德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开启现代科学知识启蒙的可能性方面不如西方传统教育理念,而在克服现代科技理性与道德价值之间的“二律悖反”或两极分化的文化调节方面,儒家教育理念又有其特殊优势。他还认为,西方教育理念更具科技工具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偏颇,儒家教育理念更具道德目的论或泛道德主义教化论的偏颇,两者间的对话与互补可以给现代教育理念开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前景。
也有一部分学者探讨了儒家教育对国外的影响。韩国外国语大学金相根先生追溯了儒家教育在韩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自高丽末年,朱子学开始传入韩国。李氏朝鲜将儒学定为国是以后,国家所设的教育机关就是儒学的教育机关,教育宗旨也是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主。1910年李氏朝鲜被日吞并,儒家教育被废止,二战后光复韩国民族政府,才又成立私立成均馆大学,恢复儒家高等教育。日本关西大学陶德民先生则探讨了近世日本儒家教育思想与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内容联系,他认为,日本教育成就固然是接受近代欧美影响,同时也与日本自古便受中国儒家教育理念的影响有关,近世日本儒家的兴学论,为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日本冈山市教育委员会平坂谦二先生则探讨了中国书院制度在日本的引进状况。
五、儒家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和文明
入会的专家学者热烈讨论儒家教育理念,最后落脚点则是现代教育、现代文明、通过反思现代教育、现代文明的得失,以确立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先生论述了儒家教育理念与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他强调,儒家以德性为“中心课目”的教育理念,面对现代以专门化知识为典范的大学教育的挑战,不能不进行创造性转化。他认为要恢复儒家教育理念,应从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入手。典型的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那些既有专业,又能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究心文化而能超越狭隘的专业,并能吸收人文学智慧,在理论探索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儒者。故而,应该恢复这种既有历史意义而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儒家人文传统与教育传统。
狄百瑞先生认为,现代教育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及道德修养,教育变得专门而支离破碎。他十分欣赏中国古典的人文教育,充分肯定朱熹所提倡的讲学精神,以自由的心思,很开放地和朋友和道友们讨论问题。他相信,藉着这种主动参与学习方式,可以教育出有责任感的公民。
清华大学羊涤生先生认为,儒家文化强调人性本善,要靠敦化止恶扬善,故而形成了中国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他认为这一人文传统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缺的养料,应通过教化,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
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钟肇鹏先生认为,儒家教育思想理论对教育改革及21世纪现代化教育,均有参考价值。这主要是指其辩证的教育思想,如“学”“习”统一、“学”“思”统一、言行统一、文质统一等;德智并重而以德行为先;注重社会教育,这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认为,现行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引进,其基本理念是“实证主义”和“工具理性”,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做人,应发扬孔子以德教为本的传统,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先生认为,儒家教育重传道、授业、解惑,以“化民成俗”为教育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他提出现行教育制度成为技能教育,着重培养专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忽视素质教育,忽视通才培养,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在各级学生中普遍下降。他主张应总结儒家教育经验,探索新的素质教育方式。
关于儒家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专家们发表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湖南师大游唤民先生探讨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日本福冈女学院难波征男先生肯定东亚教育传统将为21世纪的教育创新指示方向,湖南大学谢炳炎、符建湘先生探讨了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文明的关系,台湾嘉义师范学院苏子敬先生探讨了现代大学“四书”教育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宇元先生探讨了儒家教育与现代化问题,台湾政治大学沈清松教授探讨了伦理学理论和专业伦理学教育,复旦大学杜作润先生探讨了儒家孝道教育在现代社会实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