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儒学研究 > 学术前沿 > 国际儒学研究第五辑

喜读梁绍辉《周敦颐评传》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08-06

摘 要:
关键词:

王煜


    九二年我在衡阳市王船山研讨会认识梁绍辉先生,获赠其《太极图说·通书义解》,后来猜中他撰《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虽生于涟县而非道县,梁氏深切熟悉周氏故乡。全书四百五十页,分十五章,精细深刻,附录年谱、版本及中、日、德三国研究书目。首章甚详于政治、经济背景,但是页13说《太平御览》引用佛经《太平经》、《大荒经》等八部,我相信道教才有《太平经》。页27援引陈傅良语“名节自范文正公(仲庵),议论文章自欧阳子(修),道学自周子”,宜注明出处。周敦颐在镇江鹤林寺守孝兼读书三年,我们承认僧寿涯(毛奇龄考证为麻衣道者,即陈搏之师)对他的感染。清代郑之侨《爱莲说辨》否定周子作此哲理散文,梁第三章恰切驳斥,且引民歌《江南可采莲》修正朱熹《爱莲诗》的误解,如张立文将爱莲溯源于《华严经探玄记》,又反对将佛教与周子爱莲拉在一起。第五章强调太极非朱子阐释的“理”,而指出李觏、邵雍以太极为物质实体。新儒家必定不同意。次章澄清朱子及王夫之对周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误解,指出人民不因尊敬天父地母而疏远亲生父母。第八章谓周子视有耻、闻过为人生雨幸,我深信这影响顾炎武。第十章正确反对将“无欲故静”绝对化或极端化为佛教“虚寂”。


    周子以五行比附五德,英国汉学家葛瑞汉称此类思维为关联式(correlative)。梁氏可参考此意。第十一章引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王弼注:“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达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有仪不及无仪……。”梁绍辉语译成“用智用力的人不及无知无觉的地,……有仪有则的道又不及无仪无则的自然”等句。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1996)页258中肯解释“自然”非宇宙本体或神秘性质,而为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我素来译作 SPONTANEITY即NATURALNESS。老子原文误导读者相信“自然”为比“道”更高级的形上实体。第十一章引《诗·大雅·旱(误作早)麓》“刑(型)于寡妻,及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颂扬这波浪式扩展的身教优于言教。我推测此诗濡染老庄和孔孟。至于礼先而乐后,梁氏巧引清儒张伯行的诠释。“势”方面,作者已引柳宗元、朱熹、王廷相、王夫之四哲之言,辅助理解《通书·势》章侧重的不可逆转性、可驭性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十二章列举中国六种人性论,反对将周子刚善、刚恶、柔善、柔恶的区分称为三、四或五品论。我认为近似五品论,因为刚柔匹配善恶造成四品外,只剩刚柔和善恶之间的庸品。刚柔之间堪称中和,善恶之问却是庸俗。梁氏列张载义理、气质二元论为第六种。我想周子五品论应为第六种,早于张子第七种。第十三章引《礼记·乐记》魏文侯语:“吾端冕而听古乐,则难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他的老师子夏(卜商)维护古乐道:“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页351一针见血批判古乐不合时宜道:“欣赏音乐,本来是一种艺术享受;……使人时刻耽心自己睡着,以致失了体统,这简直是一种惩罚!……周敦颐走向了极端,他不从音乐具体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效果分优劣,而笼统地从古今时间界线上论高低。”周子慨叹:“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怒。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梁氏和我都肯定这话合理。我须补充:艺术品贵重娱乐性甚于教育性,充其极可说难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儒家过度侧重教育性,凡夫俗子像魏文侯当然喜爱流行郑、卫两国情歌的娱乐性。人民日间严肃工作,夜晚需要非教育性的松弛。有时不可能或不适宜寄寓教育于娱乐,“助欲”未必反道德,晚明唯情派肯定情欲的积极意义,本身人格不逊于唯理唯心诸派!页356引明儒曹端云:“孔门游、夏称文学,亦何尝秉笔为文章也?且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文章之文也?”梁氏谴责曹端刻意用天文、人文的概念与具体文辞相混淆。我认为他未混淆,仅谓欣赏天地的广义文章,便不必创作诉诸语言文字的狭义文章。鲁国叔孙豹列出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孔子称赞天不言而四季运行、万物滋长,所以述而不作(立言)。曹丕肯定文章为不朽盛事大业。葛洪《抱朴子·尚博》篇提出:“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难识。”周敦颐较重道德云:“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此“艺”似扬雄所贬作赋属于雕虫小技,故壮夫不为。梁绍辉录取窦克勤注《周子全书》道:“不可略道德而尚文辞,徒为不载道之文也。”这不外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文以载道”观。晚明盛行小品文,同胞摆脱伦理政治的羁绊,容忍不必载道而纯粹抒情的“纯”文学。孔孟不以人废言,令近现代儒家不太轻蔑周作人的文学成就。周子若知这后裔沦落为汉奸,必定自引《通书·陋》章道:“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儒门重视内圣多于外王,孟子倡天爵贵于人爵。诺贝尔奖金却以和平奖颁给立功(隐含立德)者,文学奖颁赠立言者。世俗难知作家人格,较易观摩其文章。社会愈复杂,愈难兼顾道德、文章的卓越,道德不如文章者愈众。


    附梁著勘误表:页


┏━━┳━━━━┳━━━━━┳━━━┳━━━━━┳━━━┳━━━━━┳━━━━┳━━━━━┓


┃页  ┃    100 ┃ 212 356  ┃  214 ┃    284   ┃ 311  ┃    400   ┃    400 ┃    415   ┃


┣━━╋━━━━╋━━━━━╋━━━╋━━━━━╋━━━╋━━━━━╋━━━━╋━━━━━┫


┃误  ┃须■那  ┃  董榕    ┃  疏  ┃杨子法言  ┃佞    ┃  缰学    ┃  偏览  ┃  应■谦  ┃


┣━━╋━━━━╋━━━━━╋━━━╋━━━━━╋━━━╋━━━━━╋━━━━╋━━━━━┫


┃    ┃        ┃          ┃成(玄 ┃          ┃      ┃    彊    ┃    遍  ┃  应撝    ┃


┃正  ┃须曼那  ┃董榕编    ┃      ┃扬子法言  ┃佞    ┃          ┃        ┃          ┃


┃    ┃        ┃          ┃英)疏 ┃          ┃      ┃(强)学    ┃(遍)览  ┃(挥)谦    ┃


┗━━┻━━━━┻━━━━━┻━━━┻━━━━━┻━━━┻━━━━━┻━━━━┻━━━━━┛


    (王  煜)


    评陈正夫、何植靖《许衡评传》


    元代三大儒刘因、许衡、吴澄发扬程朱理学且汲取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值得参阅。它评介赵复、郝经这两大先驱,然后分述鲁斋、静修、草芦、北山、徽州五学派,终结于刘埙、陈苑、赵偕、危素四位陆学代表。匡亚明教授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每书专讲一两哲人,便较徐著精详。商聚德《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三百页无错字,这方面远胜陈何伉俪的五百页杰作《许衡评传》及《许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文学界有陆侃如、冯沅君(冯友兰之妹恭兰伉俪)合撰《中国诗史》,哲学界唯独陈、何夫妇长期合作书籍,除却姜国柱和朱葵菊。可惜姜、朱《中国人性论史》误解北齐刘书为刘勰。


    陈著分七章阐释生平及哲学、政治、经济、处世、科学与文化、教育六方面的思想,尾章谈地位及影响。全书详尽可靠,有时中肯比较许衡、刘因和吴澄。有人合称北许南吴及耶律楚材为元代三大儒。这不妥当,因为后者皈依禅宗了。陈、何曾经考察鲁斋原籍沁阳、焦作,探问他的23、24两代后裔,写作态度认真。许衡不吃路旁梨,理由在一句反问:“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纯属道德的考虑,迥异于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不食道旁李果,只从理智推断无人采摘的李必定苦涩。王戎贪财吝啬,非正宗新道家,更远离儒家。孟子力倡民本,成为鲁斋政治思想根源。陈正夫指出更重要的根源:通过姚枢接受赵复传播的程朱理学。许衡与挚友刘秉忠、郭守敬、窦默、王恂都多才多艺。特别是郭守敬,堪称沈括以后首位百科全书式伟人。他和鲁斋的共同兴趣在天文历法。此乃自然科学的理,非儒学的“性理”或刘劭《人物志》所言“义理”。许衡《心法录》以陆补朱。《元史·王恂传》引鲁斋语“人心如印版,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陈正夫强调这不外陆象山“吾心即宇宙”,万物由心此原板复印出来。许衡冲破程朱束缚,例如侧重客观必然性而且著重心灵作用。他以“诚”为至尊道德范畴,我认为刻意发挥周敦颐哲学。他深信圣人预知吉凶祸福,“虽生知的圣人也有不知之处。”我要补充两点:“生知”限于必然真确的规律,不可能预知交通失事等经验事实。部分真理可能永远不可知,如宇宙是否起源于黑洞大爆炸。西哲的不可知主义胜在谦虚而弊在悲观,庄周的不可知主义令人丧气得放弃自然科学。陈著页99谓鲁斋《辩说》认为可用逻辑推理通过“已知”认识“未知”,何不解作演绎法?页108引许衡言“荀子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应当指出《大学》引商汤的《盘铭》:“苟(音激,意为诚恳)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页111“二程、朱熹等人……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宜先提张载《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和见闻(感性)对应天命(义理、天地)和气质。另一方面,张子心统性情观感染程朱,陈著未尝留心。页114援引许衡说“明德在五分以下的则为恶……以上的则为善。”我反对如此量化道德,否则5.1和4.9已生善恶对峙了。历史观方面宜注明鲁斋“天人交胜”沿用刘禹锡《天论》。


    第五章征引鲁斋“欲速则不达”,应该说他录《论语·子路》,以免读者误会为许衡创造。页500“他的义利观并没有太多新的东西”,最好删除“太多”,因为他的义利观毫无新意。次章颂赞许衡抨击搞宗派的歪风。我将此意溯源于《庄子》  “无门无■(壁垒)”及“壤植散群”。王守仁提倡《五经》皆史,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陈正夫勘察差别在:阳明强调道在人心中,实斋肯定道在史实里。鲁斋丑化道家,陈氏已纠正。但是许衡诗《病中言》“花为可观遭夭折,草因无用得欣荣”两句,暗用庄周终极关怀的“无用之用”。陈氏看漏此点。何况许诗《游黄华》又叹:“回首声利场,谁能脱尘网!”即是向往“绝彼朝市尘……形骸两相忘”这隐居境况呢!第七章引鲁斋言“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等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我们可溯源于孔子“上智下愚”、《老子》上中下三士及《淮南子·修务篇》所分三等: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教训之所谕者,不可教以道或谕以德者。后者即孔子和董仲舒所称“斗筲之人”或小人。次章引明儒薛瑄《新郑祠堂记》烘托许衡的崇高地位,恰巧读陈著前我已撰《薛文清对许衡的赏誉》。


    何植靖《许谦评传》约160页,比其夫婿熟悉张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说许谦受业于王柏,何氏纠正此误。页337引许氏《读四书丛说》“虎狼父子有仁”,我认为采取“庄子·天运》“虎狼仁也”的新意。许谦宣称“人心本全具天理”,源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陆象山“吾心即宇宙”。解释《中庸》时,许谦界定鬼神为阴阳之灵。何女士宜点出张载最先说鬼神为阴阳二气的良能。传统并列天神、地祗、人鬼,许谦不宜改“祗”为“示”。孟子对照天爵(四端)与人爵(俸禄),许氏改称天理之命和气数之命。他发挥朱子《中庸章句》谓“奇异险怪便不可长久”,我们可引老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最早的例证。至于经权问题,何氏恰切征引《公羊传》“行权有道”,例如“不杀人以自生”。许谦的创意仅在经权可互变(页371)。他的盲点在误解“格物”为显现人心已有的知识,幸亏他主张结合感性知识(学)和理性知识(思)。朱子心中,行虽后于知而比知要紧。许谦却倡知行并进,用《中庸》理想“道并行而不相悖”口气提出“致知力行,并行不悖”;“晓一分道理便行一分道理……都不要计较功效”。他贬抑道佛两教和陆学同为空谈,因为“诵于口而可以心存,存于心而可以身践”才是立言正道。换句话说,理想太高就不能实践。页388引许谦谓“鸟飞鱼跃,山峙渊流”;最好指出应作“川流”,由于深渊可能是静态而不流动。《上宋经历书》力倡顺性而行,以鸟不愿享受笼中优待为例,显然活用《庄子》的自然主义。第五章《人性论》该指出“心统性情”和“变化气质”由张载始倡。许谦解“仁”为“礼”,源于孔子“克己复礼”归仁。页424说《六经》由孔子整理,这不可能。《礼记》成于战国时代,《乐经》极可能足《礼记·乐记》。专家考证孔子未尝删订《诗经》与《周易》,所以他仅整理《春秋》一经。何著第八章《朋党论》一节填补朱子彦、陈生民《朋党政治研究》的缺漏。何著第九章简介许谦27位高徒,朱震亨名列第三,我的未刊稿《从李濂(医史)论中医四型》将朱丹溪归属儒家型。页462述许谦弟子卫富益“迁居到湖的金盖山”,“湖是否湖南”之误?许衡、许谦合称南北二许,白云山人许谦是朱熹四传弟子,由黄幹、何基、金履祥嫡传朱学。何植靖提醒读者:金氏通过疑经有不少创新;许谦恪守朱学创见少,且有积极、消极二重性。


    (王煜)


    漫评葛荣晋、王俊才《陆世仪评传》


    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的《陆世仪评传》具备多项优点:传主肖像后面,有三幅彩色生平画像:西轩公约、冒雨观河、东林讲学。作为世界首部系统探讨桴亭学派的专著,它详分18章,承接梁启超和钱穆,剖析二陆(世仪、龙其)的同异,阐杨桴亭实学对朱学的修改,以六章细说政治、军事及天文历法。我的指瑕亦关宏旨。


    首章点出清初朱学斥空谈而重实践,将侧重内圣转成注重外王。次章有趣的是程朱派的袁黄(了凡)感染陆世仪,两年以“功过格”自我检讨及批评。页51“他极力赞赏唐初大儒王通超庸破俗”,事实上王通是隋朝人,卒于唐代建立前一年。第四章名巧用陆世仪警句“人性之善正在气质”,他稍武断道:“离气质而论性,必至入禅。”页108“佛僧之格,其意是正”;不如先说王阳明以正训格。页119“立德、立言、立功”后两项次序颠倒了。桴亭《天道类》卷25云:“忠孝虽受殃,奸恶虽幸免;然事定之后,或易世之后,未有不表扬忠孝、追罚奸恶者,是即所谓果报也,岂藉于不可见闻之空言乎?”这是典型的儒家果报观,迥异于佛教的轮回、道教《太平经》的“承负”和耶教的天堂地狱式赏罚。平反已算善报,正如追究已属恶报。奸恶死后岂能追罚!


    第六章讲鬼神,应当指出陆世仪采取张载以鬼神为阴阳二气的良能意。页147引《论学酬答》卷1,最好注出罗豫章原名从彦,豫章指南昌。页156“郡县之失,在于防制太密,权位太轻,迁转太数,小人得售其奸”一段甚精辟;《治平类》卷18的郡县观以“数”代“促”,恰似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数”。页194“夙有抱负者,又不甘与齐民同老,其逃于禅说,而更为主张门庭,亦士君子不得志于时之所为也。”如果“禅说”即禅学,不如“禅悦”指特殊形态的“法喜”。页211谓陆世仪把《孙子兵法》天时、地利、人和观用于农业,我认为他未必从孙武汲取灵感,极可能仅援引《孟子·公孙丑下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和《易传》并列天地人为三才,源于老子并列天地王三大,领袖“王”代表人类。相似地,“身教”可溯源于老庄、孔孟及《礼记》。第十三章盛赞宋初胡瑗(安定)的“苏湖教法”,我们可参阅袁征《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第四章首节《胡瑗与湖州学法》。页236引《大学类》卷1“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都是恐人言过其实。”须知“而”解作“之”,孔子耻于言(名)之过行(实),加逗点反为不通。无独有偶,页239谈古文“宜先读《左传》、国、策、史、汉”,似知《史记》、《汉书》而未晓刘向编《战国策》可省首字,恰似《白虎通德论(通义)》可省作《白虎通》。下文《皇极》应是《尚书·洪范》主旨而非书名。邵雍作《皇极经世》,朱子门徒蔡沈著《洪范皇极》。


    第十四章引《治平类》卷17“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兵阵一也。”为了避免误解陆世仪创造首句,宜说湖湘学派祖师胡宏(五峰)首倡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详见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页252引《遗书·八阵发明·无题>“中外奇正,四头八尾”,可将奇正观溯源于老子、孙武及孙膑。《治平类》卷17“奇正相生,如环无端,常山蛇势也。”融合道家与兵家的辩证智慧。北岳恒山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常山,传说恒山特产异蛇的首尾像邻居守望相坐,线形蛇身便可盘曲如环。第十五章述陆氏抨击杨朱和老庄申韩爱占便宜,甚至阴毒;墨子“愿太大,行太苦”(《异学类》卷32);可惜忽略《庄子·天下》篇批墨,又仅为杨朱一人辩护。页279再提唐文治(蔚芝)《无锡国专月刊》,何必省略“无锡”二字?桴亭学派以“太仓四君子”为主,其中陈瑚丧父后让遗产于弟,这慷慨行为近似荷兰斯宾诺沙把亡父遗产尽赠其姊。第十七章比较陆世仪与黄宗羲的明儒观,指出梨洲尊方孝孺而桴亭崇刘基且贬王守仁。页299引陆氏言王艮为“不识字灶丁”,此夸张颇似世俗视惠能是不识字柴贩,宜改说“识字少”。尾章引陆陇其《三鱼堂剩言》卷6“惟实能生虚,虚安能生实?”虚实分指理气或道器,那么陆稼书的道德形上学在朱子和桴亭之间:不及晦翁那般尊理,又不如桴亭那样尊气。朱子强调“天下无性外之物”,陆世仪改造为“无物外之性”。《思辨录辑要》卷27(性善图说)运用关联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云:“木气多而偏于仁,火气多而偏于知”。这异于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山虽厚重多树近仁,水而非火流动灵活似智。倘若侧重折狱裁判如火猛厉,那是法家甚于儒家的智慧了。陆陇其《三鱼堂全集》卷2(学术辨中)主张“气聚而成形,而气之精英又聚而为心。”我认为他阐述朱熹“心是气之灵”意,精英即广义“灵魂”。但是我反对稼书贬抑致良知的王学“以禅之实托儒之名”即阳儒阴释。


    全祖望赏誉陆世仪废除诸家纷争,由于《思辨录辑要》卷31“阳明之意,主于简易直接,以救支离之失。”“故阳明在圣门狂者之流,门人昧其苦心以负之耳。”我想:仅修心而不管自然界,当然简捷;一旦兼顾社会政治及大自然,尊德性以外兼重道问学,就易受讥为支离破碎。梁启超诃责陆陇其门户之见最深,因他尊朱黜王,葛荣晋、王俊才讥刺他“简单地采取了一种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的方式”。然而梁任公“桴亭真算得毫无成心的一面镜子”一语溢美,例如他过度高估西魏苏绰与明初刘基。


    附全书勘误表:(页311引陆九渊诗“仰首攀南极,翻身倚北辰;”极字应作斗。)


┏━━━━┳━━━━┳━━━━┳━━━┳━━━━━━━━━━┳━━━┳━━━┳━━┳━━━━┳━━━┳━━━┓


┃  105   ┃  117   ┃  120   ┃ 121  ┃    123             ┃ 125  ┃ 142  ┃210 ┃  243   ┃ 255  ┃ 295  ┃


┣━━━━╋━━━━╋━━━━╋━━━╋━━━━━━━━━━╋━━━╋━━━╋━━╋━━━━╋━━━╋━━━┫


┃遵德性  ┃不知生  ┃  绵    ┃籍於  ┃南汉钟离权/冷谦之  ┃儒家  ┃床第  ┃岐  ┃杨子云  ┃符坚  ┃经野  ┃


┣━━━━╋━━━━╋━━━━╋━━━╋━━━━━━━━━━╋━━━╋━━━╋━━╋━━━━╋━━━╋━━━┫


┃        ┃        ┃(氤氲)  ┃      ┃                    ┃      ┃      ┃    ┃        ┃      ┃      ┃


┃尊德性  ┃未知生  ┃        ┃藉於  ┃南汉钟离权/冷谦    ┃儒学  ┃床笫  ┃歧  ┃扬子云  ┃苻坚  ┃泾野  ┃


┃        ┃        ┃絪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