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炎黄儒学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外德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建生认为,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明晰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丰富的道德层次,是培育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思想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沃土。“若想使其能够成为我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就要活化传统思想道德资源;在立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体现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创造性的统一。”熊建生说。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罗炽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就道德核心要素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社会公益性、互利互助性、伦理本位性、人道同情心等理念是构筑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要素,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改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时,应当先根据这些核心要素加以甄别,剔除消极观念,方能充分彰显其当代价值。
与会学者还针对如何开展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思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静云将19世纪末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与我国现实相结合,认为道德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提升我国民众的道德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道德共同体存在的基石是共同成员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在构建我国当代道德共同体时,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合理引导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尽可能地促使个人利益与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处于互相增进的良好互动之中,以此夯实道德共同体的利益基础。”龙静云说,“此外,我国道德共同体的构建还应当遵从道德文化的继承性、道德人格的平等性、道德信仰的共同性、道德价值的共识性等原则。(郝日虹)”
责任编辑: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