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东亚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时间:2016-0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学报》主办的“东亚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24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会议最后另辟“圆桌论坛:儒学与东亚”专场座谈会,就东亚儒学、朱子学以及儒学在东亚的历史传承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引发了学者的积极响应。


  “朱子学”历来有广狭两义,专指朱子本人的思想乃是其狭义,而由朱子门人及后世朱子学者对朱子思想的继承和拓展而形成的朱子学则是其广义。本次会议的主题乃是围绕广义朱子学而展开,包含13世纪传入日本和韩国(朝鲜)之后,经由日韩儒者的再诠释而形成的日本朱子学或韩国朱子学,当然,中国本土的朱子学也是主题之一。


  本次会议的论文发表可谓异彩纷呈,或由日本学者讨论韩国朱子学,或由韩国学者讨论日本朱子学,或由台湾学者讨论韩国朱子学,在发表场次的组合上,也故意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进行交错重叠,因而在讨论环节往往出现不同国家或地区出身的学者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由此发生观念上的碰撞、引起学者的热议。


  1、传统朱子学研究议题的深化与突破


  在中国朱子学方面,朱子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是与会学者聚焦的重点,如气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仁学如何重建的问题以及围绕朱子的真知、独知等问题展开了集中的讨论,表明朱子学研究仍有不少可突破的空间。复旦大学吴震认为朱子的仁学乃是儒家“新仁学”。中山大学陈立胜对朱子与王阳明的“独知”概念作了比较研究。复旦大学林

宏星探讨了朱子的“真知”理论的特征及其动机效力。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经过研究发现朱子其实并没有证明论述过“德性之知”,他强调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复旦大学郭晓东围绕朱子对孟子“浩然之气”章的诠释,对“气”是否具有道德意义进行了探讨。


  2、韩国朱子学的在地化及其传统论争


  在韩国朱子学方面,朱子思想传入后的影响和发展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朱子思想传入朝鲜,呈现出了与中国朱子学不同的面貌,存在实践伦理和心学的特点。日本东京大学川原秀城认为朝鲜朝后期出现了朱子学相对化的倾向是西学东渐所导致的结果。成均馆大学辛正根指出这一时期普遍存在好奇尚新的风气对朱子学及近代思想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韩国朱子学的传统论争亦是本次会议的焦点。成均馆大学崔英辰从韩国性理学三场重大论争出发探讨了这些论争的关联及其意义。复旦大学邢丽菊揭示了韩国儒学中“理”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思想史意义。韩国岭南大学崔在穆利用其新发现的史料,对金范和李滉的《圣学十图》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二者之间存在异同关系。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通过对宋时烈《朱子言论同异考》论四七之辩的分析,反思朱子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厦门大学谢晓东积极评价韩南塘的人心道心说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通过比较田艮斋与牟宗三对朱子思想的诠释,指出两者竟有不少类似之处,但在理论归趣上终究迥然不同。


  3.江户时代朱子学及其拓展


  在日本朱子学方面,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无疑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的思想。早稻田大学土田健次郎探讨了德川儒学中反朱子学与朱子学的复杂关系,指出反朱与拥朱的同时并存恰恰表明日本儒学多样性、多元性的特色。日本庆应大学山本正身对伊藤仁斋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进行再评价,指出“天人合一”唯有在“人伦世界”中才能得以实现。台湾大学蔡振丰指出徂徕学的“鬼神”观的神律伦理的特色反映了其儒学思想鲜明的日本性。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依据藤井懒斋的《二礼童览》,介绍了朱子《家礼》在江户日本的流传衍变的过程及其特色。此外,新材料的发现往往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早稻田大学永富青地根据大量尚未被学界所关注的佐藤一斋所著的《栏外书》系列著述,意外地发现阳明学者佐藤一斋其实对朱子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4、结语:东亚儒学的未来——普遍性与多元性共存


  大会最后进行的“圆桌座谈”由土田健次郎和杨儒宾分别作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等六位学者参与综合讨论。土田指出东亚儒学具有“类型共有”与“内容分歧”的特点,儒家传统的“单一天下观”在东亚儒学内部出现了分化,导致“双重天下观”,最终趋向“分化的世界主义”。杨儒宾强调朱子学与自然科学存在密切关系,并指出儒学或朱子学如何能做到合理地保留文化民族主义的同时,又要坚信儒学的普遍主义立场,这是一个充满紧迫感和现实感的时代课题。在综合讨论中,朱杰人等对儒学在东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看法,对儒学或朱子学在东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不过也有学者担忧对于儒家传统的一元中心论的天下观倘若缺乏反省批判意识,或有可能发展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吴震在总结中指出“东亚儒学”或“东亚朱子学”是一个历史文化学的概念,它既是一种历史传统,又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因此进一步推进儒学、朱子学乃至东亚儒学的学术研究、加深东亚地区学者的人文交流与思想对话必将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儒学发展以及建构文化中国等问题的思考。

责任编辑: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