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 何佑森
[提要]生命是近世儒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生”、“尊”、“悟”、“理”、“气”是与生命有关的五个观念。
一、尊重生命②
生命的涵义很广很深,问题也多。大体上说,有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两类;简单地说,两者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也可称之为自然生命或宇宙生命。
生命的“生”字相当重要。北宋的程明道和程伊川经常提到“生意”、“生长”和“生生不息”③;元代的许衡教学者要懂得“治生”,不要只顾“为学”,而弄得“生理不足”,三餐不继。“生理”即明代李卓吾所说的“穿衣吃饭”,清代王船山和戴东原所说的“欲”字,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每天常常挂在口边的生活二字。④
尊重生命较之尊重生活还要来得重要,生活虽然是生存的最基本欲望,但生命受到尊重,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尊严。颜回的簟食瓢饮生活,主要来自二“尊”字,他不但能自尊,自我尊重,同
时又受到了孔子以及同辈的尊敬,所以他的生命不因穷困而失去了快乐,这就是“寻孔颜乐处”中的颜回之乐。⑤在近世儒学中,明代王阳明特别提出“尊经”的“尊”字。到了清代龚自珍也提出“尊史”和“尊心”的“尊”字,他有“心史纵横是一家”的诗句,说明了“心”和“史”的关系。⑥“尊”是内心自然发出,不是做作出来的。“经”、“史”、“心”是“一体”的,因为经书讲的是儒家学说,史书记录的是以儒学为背景的政治、人事和制度,这些典籍需要的是读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情;不然的话,经史就形同一堆废纸,不但学术没有生命,就连中国哲学也同样失去了活泼的生命力。清代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顾炎武说这两句话,有他的时代背景。⑦在今天来说.生活在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来制度之下,好像生命的根失去了,其最坏的结果,不但使国家可能被外人分裂,甚至文化也可能会被外人消灭,这就是古人说的史亡则国亡,追究原因,其症结观念就在生命中的一个“尊”字上。
自然生命中的自然观念,其中的“自然”,道家讲,人所共知;而儒家也讲。道家中的庄子主张“齐物”,不含有丝毫人为的道德意义;然而《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文字,写的是宇宙中的天地气象。这就是《易经·文言传》的“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的意思。孔子将人的生命融入在自然生命之中,成为天人同体。程明道和王阳明因而提出“圣人气象”,也不妨说是天地气象。或宇宙气象。程、朱、陆、王特别强调“圣人”和“圣学”。可惜的是,近世儒家要求无论识字或不识字的人都成为圣人,或学为圣人。他们太过强调圣人,而忽视了自然;太过看重圣学,而看轻了生命。史实证明,在几千年历史上,到底出现了几个圣人?不是圣人的人也会想,圣人到底与我何干?话说回来,人在自然中,只要学到王阳明在“生死一念”问所表现
的心胸洒脱,朱子在《论语注》中所说的宽宏包容,做些有意义的事,这时的你何尝不是“圣人”,又何必刻意地“学为圣人”呢?王阳明曾告诫他的弟子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说,在讲学时,不要扮成圣人模样,把听的人都吓走了,应该讲一些“愚夫愚妇”都听得懂的学问。什么学问容易听懂、连不识字的人都不会被吓跑呢?我认为就是人人最开心的生命。人都知道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中的万物是有生命的。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有生命的。同是生命,只要在不违背和谐的自然秩序下,应该多研究,多关心“民胞物与”,亦即人和物的生命关系。我认为这才是现代讲儒学的人的当务之急。⑧
二、人的生命——王阳明龙场之悟
“悟”字很难讲。朱子注《论语》的“学”字,就有“效”和“觉悟”两种解释。在近世儒学的代表人物中,朱子重视“效”,阳明重视“悟”。朱子和阳明学问的不同,最大的分别就在这两个字上。⑨如果我们要认识人的生命,要了解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就不能不从“悟”字开始。陆象山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指的是每个人生命的尊严,至于有没有学问还在其次。
在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阳明21岁时,和友人钱友同穷格亭前竹子的道理,到第三天,朋友病了;阳明穷格了7天,也病了。后来贬到贵州龙场,才悟出了格物的工夫,只能在身心上做,不能在竹子上做。《年谱》和《传习录》都记录了这个故事的始末。
阳明格的是竹子的道理,格的不是竹子的生命;用的是静坐沉思的工夫。而用的不是动手动脚的条分缕析工夫,所以才“劳
思成疾”⑩
阳明37岁时,才真正体验到做为一个人的意义。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他受到宦官刘瑾的迫害,被贬到贵州龙场。据《年谱》记载,龙场环绕著万山树林,所能见到的是一片沼泽,到处是毒蛇怪兽,混杂着少数的夷人和来自中土的亡命之徒。如此险恶的环境,使得阳明时时刻刻不忘的只有“生死一念”,自备好石桴,等待着死亡的来临。(11)阳明虽然有此遭遇,电幸而有此经历。有一天深夜,忽然“大悟”,悟出了16年前,在21岁时,为什么不格竹子的生命,而格竹子的至理呢?同时也悟出了人的生命中,如果缺少了龙场一番生活经验,又何能悟出生命的意义呢?所以说,“悟”是从经验中来,而不是来自静坐和冥想。人如静坐,脑子空荡荡地,又何能“忽中夜大悟”呢?《年谱》说:阳明“日夜端居澄然,以求静一”。这种工夫,为的是排除杂念,求得宁静;而为的不是“悟”。
人的生命从宇宙生命中来,换言之,无宇宙生命即无人的生命。宋明儒讨论宇宙,常用“理”和“气”两个观念。如果说得通俗一点,“理”不过是生命的根源,“气”其实是生命的活力。(12)阳明在龙场,所悟的是一个人的小生命,尚未悟及人类的生命,甚至更未悟及宇宙的大生命。因为在此世上,同于阳明遭遇的人比比皆是。孟子说:“野有饿莩。”现代人的生命类此情形者也到处皆是,这是生命的最大悲剧。能联想到这一点,自然而然地就会从内心产生《易传》所谓的“忧患”。有此“忧患意识”,能从悲惨经历中.悟出生命的道理,生命自然就会显得更有意义。前文指出陆象山所谓的生命尊严,而我则认为生命的尊严是从忧患中来。经历患难.才能体验到生命尊严的重要。(13)
三、物的生命——戏折柳枝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一日,讲龙未退,上忽起栏凭,戏折柳枝。先生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不悦。”
当春天万物生长时期,即程伊川所谓的“一个生物春底气象”,如果无故摧折树木,很容易断了树的生机,残害了物的生命。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竹简,其中的一片有关秦律的竹简.规定禁止斫伐山木,违者依法论罪。秦律如此制定,其用意当然不是为了生态平衡。而现代人的观念,认为乱伐山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一旦山洪暴发,必然泛滥成灾,淹死无数人的生命。如果人类对物的生命不予关心,乱斫乱伐。虽然物无意识,可是物的生命有反扑的作用,虽无意杀人,而间接地却杀了无数人。
王阳明却从另一角度讨论到人和物的关系。他在《大学问》一文中,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草木、鸟兽、瓦石等,是万物中的一物。任何人看到了有生意的草木受到催折,必然有悯恤之心;看到了鸟兽的哀鸣,必然有不忍之心,看到了瓦石的毁坏,必然有顾惜之心。因为人有仁心,而仁和草木、鸟兽、瓦石是一体不可分的。阳明从道德的观念看待万物,由于局限于儒学的远近亲疏的观念,他所谓的“一体”,不免重人轻物,讲的不是人生命和物生命的一体。大自然的生命是复杂的,特别是人的生命成为一体则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因素成为万物一体的无形障碍。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那将有待现代儒去研究了(14)。
四、结语
生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我只希望用两个小故事来表达我的粗浅看法。为什么道的意义可浅讲,可深讲?因为我不愿如宋代李延平告诫朱子所说的,把“道”悬在半空中,一生为“道”所束缚。(15)如果道字讲得太深奥了,不能实践,和生命脱节,反而被人指摘为“假道学”。本文就人所熟知的故事,提出了五个与生命有关的观念。
一是“生”字,包括了生意、生长、生活、生生不息种种涵义。
二是“尊”字,尊字发自内心。每个人不但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人的生命需要尊重,学术生命也必须尊重。有尊重才有尊严,不尊重就会失去尊严。人的一生所追求的是生命的尊严,物的生命所需的是人的关心和爱护。
三是“悟”字,悟不是空悟,而是来自人生的磨练。
四是“理”字,理是生命的根源。
五是“气”字,气是生命的活力。理和气是字宙生命的两个重要观念。
注释:
①这是一篇曾于1995年10月9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所写的讲稿,回台北后·内容几经修改.成为定稿,并附加注解。此文内容主要从生命观点附带分析:1.寻孔颜乐处;2.圣人气象;3.龙场悟道;4.万物一体。周濂溪、二程兄弟、朱子、阳明等着眼于道的观点,和本文着眼于生命观点不同。着眼点不同,解释也就不同,但并不涉及结论的对和错。
②曹植在《责躬》诗中,感叹“生命不图”,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无法预测生命
的天寿。
③生、生意、生生不息:明道:“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二程遗书》卷11,42节)伊川:“道则自然生万物。今夫春生夏长了一番,皆是道之生后来生长,不可道却将既生之气,后来却要生长,道则自然生生不息。”(《二程遗书》卷15.47节)阳明:“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页)又:“先生云:‘草有防碍,理亦宜去。’……‘汝要去草,是什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什么心?”’(同前,第30页)“天地生意,花草一般。”(同前,第29页)案:儒家特重“生生不息”,而道家较重“自生”,如庄子“物固自生”(《在宥篇》)、“风气发而百草生”。(《庚桑楚篇》)。
④许衡论学者治生:“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防。……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为逐末,亦有可为者,果处之不失义利,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至正八年,公元1271年讲)(引自《宋元学案·鲁斋学案》附录,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6月卷90)李卓吾:“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焚书》卷一)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三“损”:“君子之用损也,用之于惩忿,而忿非暴发不可得而惩也。用之于窒欲,而欲非已滥不可得而窒也。”(《船山易学》,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5月,第853页。)戴震:“欲者,血气之自然;其好是懿德也,心知之自然。”(《孟子字义疏证》,台北:世界书局,1966年3月,“理”15条,第44页)
⑤寻孔颜乐处:“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明道:“昔受学于周茂叔,每领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程氏遗书》二,汉京文化事业公司,第16页)伊川:“问伊川曰:‘颜子何以能不改其乐?’正叔曰:‘颜子所乐者事’?对曰:乐道而已。伊川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乐山乐水。”(《程氏遗书》卷七,同上,第395~396页)周濂溪“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集》—一引文参考陈来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乐处篇》,辽宁教育出版社)案:“乐山乐水”与“胸中洒落”两句,写的是一个“乐”字。
⑥释“尊”:近一百五十年来的国人,由于忧患,逐渐丧失自尊心;所以我特提
一个和学术有关的“尊”字,将近世儒学中的“主静”和“主敬”,暂时存而不论。阳明有《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意思是说,先求之吾心,然后才知尊经(见《王阳明全集》,第2540页)。龚定庵说:“史之尊,……尊其心也。……心尊,则其言亦尊矣;心尊,则其官亦尊矣;心尊,则其人亦尊矣。”(《龚定庵全集类编》,台北:世界书局,1960年11月,卷五“论辨类中”,《尊史》篇,第92—93页)案:尊经和尊史,必先尊心;而道家所说的“尊”,指的是“无为而尊”(《庄子·在宥篇》),和儒家的有为而尊不同。
⑦“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原抄本《日知录》,台北:明伦出版社,1970年lO月,卷17,第379页)
⑧圣人与圣人气象:《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朱《注》:“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朱子说的“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上下同流”,这便是圣人气象。阳明说:“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宽洪包含”也是圣人气象。(《王阳明全集》,第104页)我则认为能将自己生命融人大自然生命中,成为天人同体,便是圣人气象。“(钱德)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第116页)
⑨《学而》章朱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传习录上》:“问:……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先生日:‘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若日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王阳明全集》,第31—32页>
⑩《王阳明年谱》:孝宗弘治五年,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忽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沈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阳明全集》,第1223页)《传习录下》: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
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王阳明全集》,第120页)
(11)《王阳明年谱》:武宗正德三年,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先生始悟格物致知。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虫魍魉,蠱毒瘴瘸,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则从者皆病,自折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舆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王阳明全集》,第1228页)
(12)宋明儒提出的“理”,来自魏晋的本体论,“气”则来自两汉的宇宙论。现代科学家都把重心放在大宇宙生命的研究上,进而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他们称之为生命科学。
(13)北京的一位教授牟钟鉴先生告诉我说,十年文革,很多人的生命朝不保夕,这次有幸听到阳明在龙场所过的苦难日子,真是感同身受。但阳明虽在患难中,尤能“默记五经”,可惜我们根本没有读书时间,这可比我们幸运多了。我说,阳明不过只有两三年经历,最后终于悟出生命的道理,而你们有十年的经历,这样的学问不是人人都有的,从现在起不要怨天尤人,只要从古人智慧中,多求证生命问题,这十年的所得,要比读十年死书还要更为有用呢。
(14)万物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一体”(《二程集·遗书》卷二,汉京文化事业公司,第15、16、33页)“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入原只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叶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第107页)案:《庄子·齐物论》中所谓“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一”字是齐一的一,和儒家提出的“万物一体”观念不同。
(15)“某旧见李先生时,说得无限道理,也曾去学禅。李先生云:’汝恁地悬空理
会许多,而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著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朱子语类》,台北:正中书局,1970年7月.卷101,第77页)又,李延平舆其友罗博文书云;“此人(指朱子)别无他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若于此渐熟,则体用合矣。”(《朱子年谱》,台北:商务人人文库本,1971年4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