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台湾 鍾彩钧
一、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机构、会议与团体
介绍台湾近五年的儒学研究,首先须将研究环境略加描述,首先须将研究环境略加描述。台湾有关儒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在大学里的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里进行。八十年代,设有这些科系的大学有台湾、台湾师范、政治、淡江、辅仁、东吴、文化、中央、中兴、东海、成功、高雄师范等大学(中国文学系各校都有;哲学系仅台湾、政治、辅仁、文化、东海大学有;历史系的数目在两者之间)。八十年代以后,当局对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有较多的支持,于是有新大学的成立,其中包含文史哲系所的有中山、中正、华梵,及筹设中的东华、暨南等大学。旧有大学而增设文史哲系所的,有东吴、中央、清华、逢甲、彰化师大。至于新增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就更多,无法一一细数了。1989年中央研究院也设立了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翌年开始聘用研究人员。
八十年代后期,在当局支持下,学术会议的举办也蔚为风气,这几年来各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中山大学自1989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清代学术研讨会,陆续汇集了有关清代经学,以及思想家如陈确、唐甄、刘逢禄、戴震、章学诚、魏源等人的研究论文;高雄师范大学自1992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先秦学术研讨会,也累积了一些有关经学及先秦诸子的论文。东海大学是徐後观先生曾任教的学校,1992年6月有徐復观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清华大学1991年5月底召开中国古代思想的气论及身体观研讨会;1992年9月召开东亚儒学与近代学术讨论,都是环绕着主持人杨儒宾的研究而展开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底召开朱子学会议,1994年5月召开孟子学会议,可看到研究人员的兴趣。又在1992年12月召开清代经学研讨会,1995年12月召开明代经学研讨会,对历代经学史做了逐步的研讨。辅仁大学在1993年6月召开王船山学术研讨会,以及两岸学术会议~中国哲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讨论会;1994年召开第二届两岸会议一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5月召开中国人的生死观学术研讨会。约略看出以两岸交流为重点。中国文化大学自1991年起,每两年召一一次东西哲学比较研讨会,其中也包含对儒家哲学的讨论,然而是以中西比较的角度从事的。台湾师范大学在1994年4月底召开第一届经学研讨会,可以预见将继续下去。
除了学校与研究机构外,还有几个团体值得介绍。(一)鹅湖月刊社。这是推动新儒学研究的主力。五十年代,牟宗三先生曾任教于台湾师大及东海大学,曾教导一批学生,他们主要从事传统儒学的研究,但也为台湾的新儒学研究打下基础。七十年代中期,唐君毅、牟宗三先生自港来台讲学,唐先生病逝后,牟先生仍往返港台之间讲学。其门人以创办鹅湖月刊的方式结合起来,如今许多已进入各校哲学系或研究机构。近几年更成立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出版《鹅湖学志》。自1990年12月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当代新儒学研讨会,其研究重点,一是当代新儒学各家的研究,二是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三是儒学与西方古典或当代哲学的比较研究。(二)孔孟学会。该学会是当局支持的,办有《孔孟学报》、《孔孟月刊》。该学会不曾办学术会议,活力似不及鹅湖月刊社,然而《孔子月刊》由各大学中文系轮流主编,轮值的中文系,其教师与研究生有机会也有义务撰写文章,对鼓励写作有贡献;此外又定期举办中学生孔孟学说论文竞赛、中华文化复兴论文竞赛(分社会人士、中小学教师与大专院校学生三组)、中小学教师国学研究会等,对儒家思想的普及与向下扎根有很大的帮助。(三)汉学研究中心。是附属于中央图书馆的联络与资讯机构。出版《汉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支助海外汉学家来台做研究,并定期主办会议,其中和儒学有关的如1991年5月有中国人的价值观研讨会。(四)《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支助一些学术研究与活动,两岸学术交流亦是重点之一,例如在1993年5月,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哲学系所合办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二、近五年来学者的著作及其贡献
(一)儒学通论
黄俊杰(1946—),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孟学思想史论·卷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10月)。东亚思想史上,中、日、韩历代许多思想家深为孟子既内在又超越、既富现实感又有理想性的思想所吸引。本书的撰写为了阐明孟子思想的特质,釐清其所蕴涵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东亚思想史上孟子学诠释之发展轨迹。预计分三卷,卷一解析孟子思想的特质;卷二预定探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学的流变;卷三预定分析德川日本思想史上孟子学的发展。第一卷分论述篇与集释篇。两者五相呼应。论述篇各章析论孟子思想的各个面向,集释篇出人中外诸家,取其精华,益以己见,勒成新诠。
曾春海(1948—),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的淑世哲学一治道与治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讨论儒家思想和当前政治社会的问题(如正义观、民主政治、人伦人权、工作伦理等)。先介绍儒家思想中相关的思想,以及相应的现代政治社会的理论,然后指出儒家面对现代的可能局限,以及可能的贡献。
黄进兴(195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8月)。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年的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的交集。黄先生的贡献是不辞辛勤,爬梳整理了众多的史料,使得孔庙从先秦以后自家庙发展到国家祭典的历程,与汉代以降从祀制度的发展,都呈现出清楚的脉络。而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又反映了学术思潮的变化,以及政治力量和儒家思想的相互利用与冲突。道统与治统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儒学关切的重点,黄先生的研究可以说是根据一项重要的历史制度,从史料的研究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先秦儒学
袁保新(1952—),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主要著作有《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三辩指人禽、王霸、义利之辩。本书旨在针对当代学者有关孟子研究的一些争议性课题,试图通过思想史的省察及文献分析,予以廓清与重释。这些课题包括:孟子是“本善论者”,而不是“向善论者”(传佩荣说);孟子民本说与民主的关系;孟子的“义”不是“公利”,因而不是“功利主义者”(蔡信安说)。
杨儒宾(1956—),清华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论管子白心、心术上下、内业四篇的精气说与全心论》(《汉学研究》9卷1期,1991)、《德之行与德之气》(《中国文哲研究的问题与展望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论公孙尼子的养气说》(《清华学报》新22卷3期,1992)、《儒家身体观的原型》(《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5月)等论文,即将汇集成书。杨先生研究先秦儒学中身体与气的思想,指出当时思想以身心为有机体的两种面相。但身心一体和气又分不开,人的身体是由体一气一心三者组成的结构。杨先生发掘从古代经孟子、思孟后学至苟子的“体一气一心”思想传承与演变,并分成数种类型来申论。杨先生探讨的是先秦儒学的新领域,其理论基础则受到当代西洋哲学的影响。
(三)宋明儒学
张永儁(1937—),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宋代道统观之回顾与展望》、《朱熹义利之辨之历史探源略论》、《朱子哲学思想之“方法”及其实际运用》、《明末大儒刘宗周之人生价值观一从“敬身以孝”以释之》、《蕺山心学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刘蕺山的心学与易学思想》。以上为张先生参加各种会议的论文。张先生讲授儒学及宋明理学多年,治学在平实中见功力。近年研究重点在朱子与刘蕺山,其方法在举出重要的概念或问题,先指出思想史上的渊源,再引述文献,加以解说,以见朱子蕺山的创见和睿识。
林庆章(1948—),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明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林先生讲授中国经学史多年,为配合教学需要,各阶段都写了一些论文,其中以明代较多,先行汇集出版。本论集大抵在反映明代经学在中叶以后由宋学传统逐渐崩溃,汉学渐次兴起的转变过程,而以“回归原典运动”来解释这种转变。
古清美(1950—),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论文《明代朱子理学的演变》(《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文哲学研究所,1993年5月);《黄宗羲的孟子师说试探》(明代经学研讨会论文,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12月)。古女士专研明代思想,曾撰有《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古女士指出明代理学以心性的体悟和功夫为主,其研究方法在于掌握思想史的要点,剖析思想的传承与转换。其近著继续探讨明代理学,处理的对象更为错综复杂。然而在她欲能将各个脉络细心剖解出来,使我们了解思想家纠结于不同的思想传统中,及其主要倾向之所在。
杨祖汉(1952—),《儒家的心学传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本书为论文集,讨论了孟子心性论、朝鲜儒学中四端七情之辨,以及陆王的心学。杨先生为牟宗三先生弟子,依据牟先生道德自律说,即存有即活动的心性观,来阐述儒学心学一系的成就。杨先生对文献熟悉,故引用与阐释皆得其当。杨先生近年又著重于朝鲜儒学的研究,以及检讨当代学者对传统儒学之诠释。
鍾彩钧(1954—),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二程心性说析论》、《二程本体论要旨探究》、《白虎通与伊川易传天人观的比较》、《二程道德论与工夫论述要》(分见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4期,1991~1994年)、《阳明思想中儒道的分际与融通》(《鹅湖学志》8期,1992年6月)、《郭象慧能与阳明的无善无恶说》(《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大安出版社,1993年6月)。钟先生的方法,主要从理性主义的观点诠释程伊川,从儒释道的交会与分判诠释王阳明。
冀鹏程(1946—),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晚明思潮》(《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11月)。本书两个目的,一是重新理解泰州学派和公安文派,二是扩大理解晚明的视域,使论者不要仅从王学发展和泰州、公安的角度去看晚明思潮。在研究方法上,冀先生强调泛览博观的重要,以为除了较能了解一个时代甚或一位思想家的全面表现外,也较能以此水济彼井,以此矛陷彼盾,发现各种领域间诠释典范的局限与裂罅,找出其他材料来填充、增删,架构新的诠析体系。总之,冀先生富于才情,性近史学,强调会通与独见。
(三)清代儒学
何佑森(1930—),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论文《明末清初的实学》(《台大中文学报》4期,1991年6月)、《清代的反权威思想》(《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清代经学思潮》(《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清代经世思潮》(《汉学研究》13:1,1995年6月)。何先生担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我年,近年来对清代学术发表一系列文章,虽然简短易读,却是多年教学累积的结果,有开辟新途径的意义。在材料方面,何先生认为以往梁启超、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没有充分利用清人文集,事实上,文集中的文章(部分收入各种《经世文编》)数量上远超过两部经解。如果汇集文编已收和未收的文章,大致可以了解清代学者对统治者的权力、政府体制、人治与法治、变法与革命、社会现象等问题,以及平等、自由和大一统等观念。何先生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各学科(或学问方向)间的分际与会通,从而掌握清代学术的特质。例如他从经学与理学一体、经学与史学一体的观点来看清代经学思潮;从义理、事功、功利等观念的异同来讨论清代经世思潮的来源与价值(特别指出经世和理学分合的关系)。何先生又认为根据清代学术的大量资料,可以讨论许多和现代政治社会相关的问题,如反权威思想等等。
詹海云(1948—),交通大学共同科教授。主要著作有《清初学术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詹先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清初实学思潮的精神,考察阳明学,发挥顾炎武学术宗旨,以微观的角度分析陈确的葬论与人性论,颇能补充时贤所不及。詹先生目前从事全祖望学术的研究。
张寿安(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以礼代理一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72,1994)。张女士运用大量的清人文集中的材料,疏理出清中叶儒学思想转变的一条线索,她指出乾嘉诸儒重视礼学研究,其中含蕴有“以礼代理”的思想性格。此外,张女士又有几篇关于乾嘉时期思想家如戴震、程瑶田的研究论文。
(五)当代儒学
李明辉(1953—),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5月)、《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同上,6月)。李先生主要讨论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发展,并和各种反对牟宗三的意见展开论战。关键在超越的形上世界能不能成立。李先生以康德原典、德国哲学发展、康德专家的研究,来证成牟宗三以物自身为价值概念,以及人可以有智的直觉的看法。他以为人有智的直觉,儒释道三家所讲的圣佛神才不成为虚妄。此外李先生又著力于阐述牟先生的儒学开出民主科学的理论。
以上的介绍大体本于笔者平日的了解,再加上临时勿勿涉猎的印象,遗漏错误在所难免,但也大概为台湾地区近五年儒学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了。